一、简评概要
1.推荐指数:3分【满分5分】
2.书籍分级:一般通俗读物、畅销书
3.适合人群:本书适合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人阅读,不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阅读量和已经具备执行力的人。本书可作为一般通俗读物,读完后需要阅读其他书籍补充并更新最新知识,本书的内容相对比较浅显、不够深入,案例方面讲解不深入。
4.整体评价:书籍内容拼凑非常明显,并没有根据一个大框架分几个主题去探索,顶多算是几个心理学概念的集合。作者比较实诚地列出来参考书目,其实你会发现,很多内容在这些参考书里找到相同的表达,而且写得比本书要好。
二、简评内容
标题很醒目,我看到本书标题时,第一反应是,书籍大概率会讲有关心理学的内容,翻开书籍目录、并翻阅里面的内容,果不其然,我的猜测得到印证。书籍目录中的大脑、焦虑、元认知、学习、情绪、冥想等这些词,可以说均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既然读完了这本书,我就来品评下,同时也为将来更深入的阅读做好基本准备。
本书其实适合没有基础阅读的小白学习,如果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学习能力,其实可以不用读。翻看书籍的参考书籍反而会获得更多,如果你阅读参考资料中的书籍,你也会发现,本书的很多表述或者内容其实跟某些参考书是基本一致的,但本书的许多内容显得像拼凑,所以作为基础探索可以读,如果要深入阅读,反倒可以将本书的参考书籍作为拓展。
针对书中提到的内容,我这里有几点要说,毕竟看到了就要表达出来。
1.三重脑假说
本书第一章开始讲大脑,提到了三重脑假说,三重脑指的是理智脑、情绪脑、本能脑,每种脑都有自己对应的区域和功能。
其实三重脑假说(Triune brain)最初是由美国医生、神经科学家保罗·D·麦克莱恩提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建构此模型,并在他1990年出版的书《三重脑的演化》(The triune brain in evolution: Role in paleocerebral functions)里提出了这个假说。三重脑包含爬虫脑复合区、古哺乳动物脑(边缘系统)、新哺乳动物脑(新皮质),它们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加入前脑的结构。然而,这个假说受到太多批评,在2000年代后已不被主流神经科学界采纳[1][2]。
这就是假说弃用问题。三重脑提出已经有半个世纪,而且还是假说,并不是实证研究,再加上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发现,自然而然会被抛弃。所以,三重脑几乎是没人支持的假说了,既然没有主流支持,已被弃用,所以自然可以不需要太多关注。其实现在很多这类书籍里讲的概念或理论都已经半个世纪以前的产物了,那时候也许没有如今先进的研究手段,可以作为历史研究之用,但最好要看看最新的发展,这也是看最新研究文献的关键所在。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会让我们不断重新认识我们的大脑活动,从早期的外科医生、解剖学家提出的定位说、颅相说、整体说,再到现在通过fMRI、EEG等观察脑部活动,可以说有关大脑的研究已经进步一大截,已经不再是早期简单的假说就能涵盖所有内容,大脑很复杂,需要探索的依然有很多,认知神经科学也没探究到底,更何况是当年一个假说。
如果要想了解大脑及相关研究,可以翻看《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国际认知神经科学界的著名人物,其中Gazzaniga教授是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本书译者基本是国内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翻译的也不错,所以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读懂,我们学习更应该读一些知识密度更大的书籍,也许不能一次性读懂,但是多读几遍呢。
二、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这句话说得没错,并且我也很认可。但可以更明确地来表述:成长就是克服偷懒天性的过程。结合自身过往经验和各种案例,其实发现,学习就是要压榨自己,跟自己做斗争,成长过程需要克服各种欲望、诱惑、压力等,一旦获得了成长,你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现在互联网发展迅速,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的发展侵蚀着我们的时间,想一想每天有多少时间是投入到这些娱乐活动中去,做短视频运营的不算在内。根据手机的使用时间,你可以算算每天消耗在短视频的上时间是多少,它们的诱惑你能抵御多少。
欲望、诱惑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人的偷懒的本性。好吃懒做就是人的天性,都想不劳而获,都想不学习就能会,哪有这种好事。当处于减肥期时,面对视频前的烧烤、海鲜、自助餐等,你是不是顶不住诱惑,直接放飞自我?当处于考研备考期时,面对别人假期出去玩,自己只能苦哈哈背书,你是不是顶不住诱惑,直接放弃,告诉自己明年再考?
所以说,要成长,就要克服自己的偷懒的天性。首先一定要清醒的认知到这点。
三、为什么都喜欢带个“力”?
不知从何时起,每个常见的名词都被人喜欢加个“力”字,例如学习力、情绪力,行动力、自控力等。我想问下,这些词语跟不带“力”字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想多半是想看起来高级点,仔细想想,加与不加没区别。
学习——教育心理学里的研究内容,指的是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引起发生持久变化的心理活动。一定是通过练习或有经验的活动,获得改变,并且持续才算,例如学习开车、学习编程等,像蜘蛛结网就不算,最多是本能活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算,还没学成就忘记了。
如何进行学习是教育学者一直关心的话题,目前我们采用的大多是行为主义的学习方法,我们就像巴甫洛夫的小狗狗一样,摇铃就学习,如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习形成正反馈,自然会朝着改变的方向发展。例如学习可以进入到好的大学、获得高薪、考上公务员等,你说你会不会学习,反之,如果形成负反馈,放弃的速度比SpaceX发射火箭还快。
情绪,在普通心理学已经提到过,包含三部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和外部表现。通过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我们知道,如何认识情绪是至关重要,为什么刘备能喜怒不形于色,保持情绪稳定状态,大概率这哥们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到了很高的水平,大家可以体会下这两句话的差异:“我很生气”和“我知道我现在很生气,但不能表现出来”。
四、早起、读书、冥想、写作、运动
这部分其实算是个人经历和体悟吧。但感觉跟认知觉醒没太多关系。如果已经做到了,自然不会觉得难,如果还没开始或者没做到,会觉得别人挺厉害。
早起这件事没什么困难,核心是要早睡,不需要关注睡眠阶段,该关心的如何在前一天晚上10点前能不能躺下,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例如加班熬夜、刷短视频,就是不睡觉,就这样怎么可能会早起。2016年那会儿,我每天早上6点起来读书1小时,也没觉得难,但是随着压力的增大,你会发现,这种能早起的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如果压力减少生活轻松,早起也不是难事。所以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不需要追求早起,而是想着怎么健康怎么来,怎么高兴怎么来。
读书、写作这种事,是由内而外的,你心中不吐不快,总想表达,想写下来,那就写下来,如果觉得读书少,那就开始读。可以将本书作为读书的开端。如果想通过读书、写作赚钱,我想你可能会走歪,现在市面上不少做读书课、写作课的,就想赚你的钱,不就是为你的偷懒,量身定做嘛,跟第二点【成长就是克服偷懒天性的过程】遥相呼应。
冥想是个好东西,正念冥想对于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提高注意力是非常的有效的手段,大量实验也已经证明,冥想可以增加脑额叶(认知、语言脑区)的厚度、增加免疫力和提高注意力,所以日常训练大有裨益。那如何开始冥想呢?可以参考下图的极简冥想法,现在就开始,当然如果想要详细版本,可以去网上搜索。
三、总结
认知觉醒,如果单从名字上看,有点唬人。毕竟读下来,其实并没有太多新的内容,所以我说这本书适合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或者基础阅读量不足的人,如果已经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其实大可不必读本书。作为通俗读物,有他的普适性和益处,但是整体有限。建议读完本书多看看书籍的参考书籍,会有更多的发现。
例如刘未鹏的《暗时间》说了一定要学习心理学的原因、Scalers的《刻意学习》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里面提到不少可以执行的方法论。在过去几年,通过阅读这类书籍,我也受益颇多。
如果要我根据本书的题目,重新布局,我大致会有以下的不成熟的想法:
知行合一:
(1)思想层-解决认知问题
什么认知?包含哪些部分?这些部分有哪些关联?
最新研究有什么?有哪些案例可以说明?
日常认知误区有哪些?这些误区背后有哪些心理学解释?
(2)行动层-解决行动难题
有没有新的方法和执行手段?案例或者牛人事迹等。
参考资料
[1]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三重脑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une_brain
更多心理学书籍推荐及点评,请关注公众号【诸葛梦宇】,不定期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