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有效的行动来自清晰的思考和判断。通过自主学习和主动搜索找到信息并有效分辨,才能做出最优选择。
为什么要写?
1.本系列文主要总结心理学考研辅导中的一些认知偏差,不针对具体机构(个体)。
2.心理学的圈子很小,心理学考研的圈子更小,所以行业内不存在什么秘密。我说的这些,你都能获取和验证。
3.我认为,当成为在行业里有影响的个体或团体时,本应该往积极、正向方向引导,但是因为各方利益导致只是说些违心话,甚至骗人,搞得心理学乱乱的。可以看看大点的考研机构或心理咨询证书培训就知道了。
3.过去一年,学长实在受不了某些机构(个体)说的话,加上最近又刷到不少推文,又激发我的表达欲。
4.我的原则,筛选有想法、有思考能力,而不是一股脑冲进去,偏听偏信之人。
5.最后,我认为信息应该公开化,情绪应该理智化,决策才能理性化。
注:本系列文总提到的考研辅导机构,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机构,也包括独立个体(例如学长我)。
附图一张:
有关这个话题,过去我也写过一篇,表达过同样的内容,题目是,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防忽悠指南】考研报班过程中该思考的问题
–正文–
先说结论:上岸人数跟课程有效之间毫无关系。
即使有关系,也是你自己说的。如果很自信,请使用双盲实验证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的显著性和有效性。
为什么能经常见到这些话术,因为直接、有效,你们也认。
这里隐含一条信息:上岸多 = 课程有效,课程有效 = 你来报我的班呀,如此而已。
许多机构喜欢拿上岸人数来说事,这点他们也知道,考研报班的学生就是喜欢听这样的词,尤其是在校的学生,搞不清楚前因后果,只会从别人那里听说,而不加以验证。这下,考研机构就开始搞事情了,但最可笑的点也是在这里,你会惊奇的发现:
学校的总招生人数远远低于市面上各家机构上岸人数的总和,例如今年某学校录取10人,各家机构加起来有20人,why?
这是疯狂宣传的后果。各家之间存在竞争,才不管你怎么说,自说自话即可,反正别人也不知道。但是,这里面是不是有人骗人?比较疯狂的机构就直接骗人了,只不过看怎么说,也有是真数据,只不过,看你如何解释,比如,
咨询过我们,我们认识这个人,这个人上岸 = 我的学生
买过我们的书,我们知道这个人,这人上岸 = 我的学生
买过19块钱的课程,但没有报正价课,这人上岸 = 我的学生
实际真报名正价课程,这人上岸 = 一定是我的学生
没报名正价课程,听盗版课但这人上岸 = 一定是我的学生
所有数据累加之后,上岸人数一定大大增加,你看,怎么算自己的学生,解释权在人家,但是学生不知道的,只会默认,你们家这么厉害,其他竞争机构太菜了,我来报你们的班。
这里还没考虑那些报多家机构同学,例如这两年,学长里报多家机构的就有不少人。那请问,如果都考上了,哪算谁的?数据都混杂在一起了,上岸结果就不重要了。
来我们,继续看
上岸率100%,实际上是,报名 1人,上岸1人;
上岸率50%,实际上是,报名2人,上岸1人;
上岸率80%,实际上是,学校录取10人,我们这有8个人上岸(这个人数计算方式看上面)
如何?这就叫操作数据,通过筛选被试、自己解释指标来塑造自己很牛的形象。如果应用到实际研究中,可以让P值显著,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学可重复性问题嘛。
所有这些数据,其实都没啥用,说明不太多问题,有效但效用多大呢?就好比你从北学校回老家,骑自行车可以、做高铁也行、开车可以、坐大巴也能,但是哪个在时间上最优或组合最优你应该知道的,因为信息公开可查、可重复检验(科学特征之一)。换到考研这个场景,你能知道吗?
上岸人数多,只有一点说明,机构的宣传到位了。自己报名人数几百号人,顶天了也就考上那么几个,,其实任何人都无法保证,因为能不能考上,关键在你的行动,自己不看书,多好的课程和辅导都无用。
我在想,这帮子做考研辅导的心理学毕业生到底算不算合格。你是如何证明有效的,请设计实验?